古玩造假:技术和渠道
就写关于元青花的。
之前一直说苏麻离青产于伊朗,但是最近有说法认为“苏”应该念“肃”,具体产地在现今甘肃的某个地方,据说景德镇现在的高仿都去甘肃拿料,具体内幕太私密,是人家吃饭的家伙,外人难以了解。知乎不是古玩论坛,说了就当笑话,一听了之吧。
再写一个关于拍卖假货率的
国内一位来自瓷都的明清瓷大行H曾经公布过他排查下的数据,苏和佳是最低的,10%到15%,其他的20%朝上乃至更多。一家之言不足为定论,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,如果您也听过这个人的这句话,那没准咱认识.....(下文的J其实东西挺靠谱,偶尔有几件不对也正常,毕竟把关的是人不是神,比如今年秋拍有一件元龙泉,的确有问题....)
和其他行业生产的假冒伪劣商品一样,在古玩行业里,造假也分为三六九等,不同水平的赝品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收藏群体而生产出来的。看到这个问题和来围观回答的人可能希望看到水平超高的作伪手法(最好是能够骗过专家的那种),并且伴随着一个个构思巧妙、设计严谨且技术含量极高的“局”。我先来讲一个似乎还算符合这个标准的故事,然后知友们可以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。
先普及一点背景知识。
对我国的玉器行业比较熟悉的朋友们应该知道,目前中国的玉器加工(包括仿古玉加工)已经非常成熟,不同的地区依托各自所出产的不同玉种(比如河南的南阳独山玉、辽宁的岫岩玉等)或者历史上形成的技术优势(比如广做玉器、苏做玉器等)形成了不同的加工产业,其中专门做仿古玉器的有不少地方(比如2.2亿“天价玉凳"就是由邳州加工组装出来的)。
玉器鉴定本身按照历史时期分为高古玉、古玉和明清玉器,一般一个地方的仿古玉会盯着一类下功夫,最厉害的就能钻到乱真的水平。
我说的这个故事,发生在扬州。再说一点背景知识,扬州自明清以来是中国的三大玉雕重镇之一,传统底蕴深(最典型的例子可以百度”大禹治水“玉山),从49年建国到改革开放,手艺没有失传过,而且品种和门类发展的很好。因为就是这十年以内的事情,我就不署名了。
主人公是扬州的一个玉雕师,虽然不属于不世出的超级天才,也算是年轻有为,一般都说他传统功力很深,对材料的感知力很好。同样是一块原料,好的玉雕师就能根据材料本身的颜色和形态设计出很恰当的主题。有一次他拿到了一块和田山料,算是青白玉,算起来整体玉质都还不错,最后决定做一只仿清代式样的香薰,但是一只腿的地方有绺裂。绺裂在雕刻的时候必须想办法处理好(比如选择挖掉),不然影响整件作品的价值。对此,他构思了很久,决定在腿上雕兽面纹,经过一番加工,最后成品很完美。
然后这件作品以3w左右的价格卖给了一个扬州本地玉商,后来扬州商人以7w左右的价格将东西易手,据说卖给了一个广州人,再后来,据说广州人以15w左右的价格又把东西转手,再卖给了谁就不知道了。经过这么三转两转的,已经好几年过去了,玉雕师继续做玉,玉商也继续卖玉,风平浪静。
说来也巧,这个玉雕师有天去一个朋友那里喝茶,顺手翻开一本玉器专场的拍卖图录,看着看着艾玛忽然发现有个香薰有点眼熟,仔细看看真的挺眼熟,诶尼玛不是我以前做的那个吗!?咋标着”清宫造办处“了?他赶紧看了看是哪个拍卖公司,发现是某拼音J字开头中国知名的大拍,然后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,也许是类似的造型呢。赶巧的是,有一张细部的大图有一个腿,上面的图案是个兽面,而那个兽面,打死他也不会忘记。然后呢?然后就没有然后了,清宫造办处的玉制香薰 1400多w成交。
以上这个故事由于我丑陋的文笔,显得比较生硬,而且看着有点假,我也不敢说一定就是真的,因为这个玉雕师我也不认识。但是告诉我这个故事的人和他是多年的同事,是我认识的玉商里最为严谨踏实的人,用他的话说:”不管别人信不信,反正我信了。”不仅他信,我也信了。
从3w到1400w,我的结论是:技术和渠道,缺一不可。